今晚帶著翔仔從讀書會回來後
跟翔仔說:「翔翔來洗手」
這小子居然給我回答:「不需要!」

當下我是覺得還蠻有趣的
這個回答適合乎邏輯的,但是給我開了一個警覺
因為孩子的回答超出我所預期的
表示孩子吸收進去的東西與話語,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
我跟爸比是不是應該要來在乎一下我們平常的說話內容與表達方式?

孩子的「不需要」、「不必吧」、「不要」
是不是我們大人平常給他的「不」太多了
所以孩子的「不」是因為學習了大人給他的「不」

實際生活中,有太多不要孩子去做的事情
仔細想想,不要孩子去做,所脫口而出的「不」會比期待孩子去做的「要」,還容易表達
所以我們常會說:不要去碰這個、不要去玩那個、不要過來、不要玩水、不要調皮....好多好多的「不」

我曾嘗試做些改變
⊕不要讓孩子過來這邊時,跟翔仔說:「過去那邊」(和「不要過來」所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式改善了)
⊕玩具不要亂放、書不要亂丟,改成:「帶玩具回家、帶書回家」(這個成效真的很棒!前陣子,我煩惱著翔仔不收書、不收玩具;也擔心著翔仔在我們家會收書、收玩具,但到阿嬤家還是不收書、不收玩具,自從改口說:帶玩具回到他們的家,翔仔變開始學會了收書、收玩具的事情,其實他本就知道應該要把東西歸回原位,只是大人們的表達方式,也決定了孩子會不會主動配合的結果~)
⊕東西不要亂拿(在外面,翔仔看到好奇的東西就把他拿起來),我改口說:「趕快把它放回去,你把它拿過來了,他的媽媽在找他喔」(聽起來有點蠢,但是對一個兩歲的孩子,比起:「不要亂拿,趕快放回去」,這方式是有效的)

教育孩子辨別可以與不可以的行為,是必要的
但是表達的方式,多一點創意與正向的表達,事情就會如我們所願,會有正向的結果
給自己多一點的思考,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成長
我們會相處的很好


在孩子面前“小心說話” [出處:39健康網社區]

很多人以為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講話時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銳奇教授說:“孩子在出生一年內就能夠體會和理解情感上的概念,在通常情況下,要比我們認為的時間要早得多,理解得也多得多。”

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機會。不要等到你認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時才對他表達你的情感。從孩子生出來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讓他通過你對他說的話來了解這樣的事實:他對爸爸媽媽來說是唯一的、最出色的。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已經給孩子打下了健康心靈的基石。

多說“要”少說“不”
這裡我們做個小試驗:請你閉上眼睛,很響亮地對自己說:“我現在不去想有一隻老鼠。”這時,在你的眼前會出現什麼景象?肯定就是一隻老鼠!用“不要去做”來強迫你思維的嘗試顯然是失敗的。同樣,對孩子經常性地用“不要這樣做”來規定他的行為舉止,也是會失敗的。

“不要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不要與小朋友吵架!”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每天都會從被孩子折騰得心煩的父母嘴裏說出來,其實到最後幾乎都是 沒有什麼用的。“不”字正是這一類教育方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所在。不僅是孩子,就連大人在潛意識裏也根本不會把這個“不”字聽進去。你對孩子不停地說“不 ”,而到了孩子的耳朵裏卻變成了:“將你的玩具到處亂放!”或是“與小朋友吵架!”

誇張點說,大人的“不當語言”是促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誘因。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聽到大人對他說:“不要這麼亂吵!”孩子就真的會變得整天亂吵亂鬧。

其實,只要父母、老師和其他與孩子有關的人能夠盡可能地改變講話的方式,就能看到令人驚喜的好結果。比如,對孩子說:“請你整理好自己的房 間。”“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這類比較正面積極的教導所帶給孩子的資訊,就要比前面所用的那些句子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這樣對孩子說話比較管用。

當然,你不要期待一句話就會出現奇跡,但長期注意這個問題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舉止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讚揚多一點,批評少一點
在遊戲場,一個年輕媽媽正全神貫注地看著爬在攀登架最高一級上的兒子。很顯然,那個孩子很想嘗試著冒一下險,玩出一點花樣。做媽媽的這時卻大 聲叫道:“當心,別跌下來!”當然,這是一個正在擔心的媽媽的正常反應,但反過來,這句話讓孩子感受到的卻不是擔心,而是裏面的潛臺詞:“你真是手腳不靈 活,你肯定會跌下來的。我不相信你不會跌下來。”

其實,這個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真是太好了,你自己會這樣小心地往上爬,你抓得這麼牢。”受到讚揚的孩子會覺得非常自豪,會更加集中注意 力而不跌下來。媽媽很容易就達到了目的,即讓孩子小心抓牢,同時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而這一切都是通過讚揚而不是批評的語言做到的。

正確和積極有效的語言能使你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比較容易地達到目標,也能使孩子改變對自己的評價,建立起自信心。當孩子不再聽到別人說他“亂七八糟”而是“有條理”,不再是“亂吵鬧”而是“安靜”時,他就慢慢向著你心目中“好孩子”的方向前進了。

及時道歉
人無完人,萬一你對孩子說了一些“不入耳”的話,那麼請你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道歉,要知道,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來自你內心的真誠的道歉,可以化解惡言惡語對孩子的傷害。
著名心理學家、兒童研究專家和作家米勒說,一些不恰當的話,如“你怎麼這麼傻?”“我對你已經徹底失望了”等等都會產生可怕的後果。如果你覺 得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不對孩子進行道歉的話,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有時甚至會讓孩子情緒崩潰,即使通過好幾年的心理治 療都無法糾正過來。

小建議: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寫寫“語言日記”,把你平時對孩子經常說的話或心裏想說還沒有說出來的話記錄下來。這些“日記”會讓你明白如何更好地與孩子交流,並嘗試在與孩子說話時更多地使用積極有效的句子,相信不出幾天,你就會看到你的第一個成果。

貼心的提醒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傾聽能力。
⊙只要有可能,語言表達上要盡可能正面積極。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你要對孩子錶達出你否定的態度,但儘量不要帶有指責的語氣。
不管孩子的年齡多大,都要經常性地表揚他。表揚時要真誠、適度,不要讓孩子對你的表揚“免疫”。
對孩子講話,盡可能多用“我”的感受。如用“我很傷心,你總是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處。”來代替“你總是與小朋友吵架。”
不要把語言當作一種武器來使用,而是要把它當作一種可以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和信任的有效方式。
多使用中性的語言。如果你過多地將自己個人的判斷傳達給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失去形成自己人生觀的機會。
一些早已“習慣成自然”的事還是需要對孩子多說說。比如儘管孩子已經知道你是愛他的,但你還是要經常要對他說:“媽媽(爸爸)愛你”。
不要總是談論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與他對話。
說話時要注意你的語調。
不管孩子有多大,如果你講錯了話,都要向他道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eliu9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